所谓撕吊钱,就是在农历正月二十五的填仓节前夜,也即正月二十四日晚饭后,用石灰、粉笔或灶火灰,在院子当中画一个直径约2尺至3尺左右的古老铜钱式的圆圈,钱孔四周分别写上“金银满囤”四个字,有的在钱孔处写有“囤”字,象征粮囤。
朝着门外圆圈的下端,再画上一个梯子,表示可以上下,然后在圆圈当中处放上五谷杂粮,用砖头压上,谓之“粮囤”或“米囤”。同时,在住宅屋里的地当中,也照样画上一套,圆圈内放上洋钱,有的放铜子儿,包在剪纸吊钱儿里,用砖头压上,称作“钱囤”。
上述这些活动统称“打囤填仓”。在翌日晨,将压在囤处的米包和钱包拿出,压放在自家炕席角下,直到夜晚取出。居民打钱囤时包铜子儿所用的剪纸吊钱儿不能是新的,而要用春节时贴过的废旧吊钱儿,多采用上有“大发财源”、“五谷丰登”等吉利语的吊钱儿,以寓吉祥。
撕吊钱是填仓节的一项重要民俗,意喻新的一年仓满囤流、生活殷实,撕吊钱中用到的这些东西,一般在正月二十四晚上放一夜,正月二十五填仓节当天放一天,在正月二十六以后就可以随意处置了。
如今每逢填仓节,许多农村家庭仍有这种民俗习惯,但已不那么规范。而城市居民中的一些旧式家庭,则大多用春节用过的旧吊钱儿包一些硬币或整钱,置于炕被下,以求新的一年物阜民丰。